专业文章

沈大力丨农产品直播带货平台食品安全法律风险及防范(上)

2025-05-06
分享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做好“土特产”文章。目前直播电商行业不断提质升级,然而直播乱象、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直播间里吆喝声不断,带火了“土特产”,也带富了不少乡亲。一些消费者在直播间一声声热情的“家人”中点下了付款按钮,到手的产品却让人心塞。有的与商品介绍“货不对板”;有的包装上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和配料表等,无法追溯产品来源;有的经过长途运输,货品受损严重…… 


助农直播为何频频翻车?通过分析发现,伴随消费者维权意识显著提升,媒体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强化。本文将从供应商资质造假以及产品质量“货不对板”两方面入手,解析相关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建议。


01 供应商资质造假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典型案例


前段时间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的某网红直播带货翻车案引起轩然大波,该公司通过设计剧本、话术,专门挑选当地无人居住的生产用房、破壁残垣作为直播背景,编造了淳朴的男主角形象和纯真善良的女主角形象,打造“山区原生态”人设,通过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偶遇”“蹭饭”“助农”等情节的视频,博取眼球、收割流量。赚取流量后,该公司顺势开设网店和直播带货,打着“助农”“优质原生态”等旗号,从外地食品公司低价购入蜂蜜、核桃等农副产品,假冒“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商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在全国范围内销售。无证假冒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涉案金额超千万元。后当地人民检察院对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虚假广告罪的赵某、阿日某某,以及MCN公司负责人、假冒产品供应商等批准逮捕。


法律风险


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企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由此可知,农产品直播平台要做好供应商的合规管理就需要严格按照法规要求,规避以下风险:首先,由于供应商未及时申请新日期证件或不具备条件申请新许可范围的证件,导致供货者资质存在超有效期、超范围生产的经营风险,农产品直播时存在采购来源不符合要求的物料进而出现产品质量不达标的情形;其次,不同性质的供应商需查验不同的资质,如果供应商不具备相应资质而提供了产品,企业就存在未查验供货者资质的合规风险。


平台未依法审查食品经营资质,致使消费者因食品质量问题受到损害,平台与直播间运营者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电子商务法》第27条、第38条,《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第19条的规定,电子商务平台需对入驻商家及直播间运营者的营业执照、行政许可证明等资质进行实质性审查,不得允许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等特殊资质的商家销售相关商品。对违规商家采取警示、暂停服务、关闭店铺等管理措施,对无资质商品采取下架、罚款等措施。其中假冒注册商标的,可能涉嫌《刑法》第214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防范建议


步骤一:建立供应商档案以便随时查证


首先,新供应商准入前需提供资质证明,以便预先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www.gsxt.gov.cn)等对其资质、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信誉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估,经过批准后列入合格供应商。其次,为合格供应商建立供应商档案,并按照供应商类别,对不同供应商资质进行查验整理,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档案。再次,在信息获取方式上,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索取样品进行检验、查阅第三方认证报告等途径,例如,对于原料供应商,要查看其是否具备生产许可证,生产环境是否符合卫生要求,是否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等。 


步骤二:引入第三方审核以推进合规


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审核,协助进行供应商合规审核。例如,委托具备ISO 22000认证的第三方审核机构,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进行审核与查验。一方面,根据前期梳理的法律合规风险,重点关注资质的有效期、生产经营范围、资质的类别等对其资质进行书面审核;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场评估的方法对供应商生产环境、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进行现场评估,并最终形成《供应商合规评估报告》。在报告中评价结果为不满意的供应商,采取淘汰或改进机制,以提升监管的效率与专业性,防范因供货商审核不严造成的平台合规风险。


步骤三:完善动态风险监测以持续监督


对已选定的供应商进行持续监督,定期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料或服务进行评价,一般可采取一年一度的监督抽查方式。如发现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要求整改、暂停供货或终止合作关系。除此之外,还需对供应商管理及进货查验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能力,按照合规的要求执行。加强供应商的沟通及培训,使其合规能力提升,提供合规的产品。


02 产品质量“货不对板”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典型案例


2024年10月16日,中国食品安全网发布报道质疑某头部带货主播在“河北行”活动中对某土豆的宣传有误导消费者之嫌。报道指出,该主播带货的土豆比当地普通土豆价格高了近十倍,其产品详情页明确标注了有机转换证明,以及“有机”字样的宣传,客服也称该产品为“有机的”,但产品包装并无任何有机标识。网络知名打假人指责该主播“高价卖‘假有机’土豆,假助农真圈钱”,并喊话要求其“退一赔三”。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称,收到过相关投诉,经过核实,该商品商家已下架更正,情节较轻,未予以立案。


法律风险


《食品安全法》规定,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损失。如果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以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如果直播间所销售的商品存在假冒伪劣等情况,同样适用退一赔三的规定,购买者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要求退货、更换或修理; 如果在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即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


防范建议


方式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首先,利用专业技术赋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直播平台在对农产品直播项目进行许可前,应设置专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配备先进的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全面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职责。其次,鼓励相关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积极开展自检工作,加强农产品风险监测和农药残留检测,有助于判断农副产品的安全性。


方式二: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制度


通过合理的库存管理制度,确保库存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保障农产品质量。首先,可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如实时库存监控、预测性补货等,还可通过库龄分析和保质期预警等智能分析功能,提前监控到商品的库存积压状态以及临期食品库存,能够大大降低库存损耗。其次,严格遵循食品效期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严守先进先出(FIFO)、近效期优先的管理原则以减少食品过期,实现对食品库存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此外,还应定期对库存进行盘点和清理,防止过期或损坏产品流入市场,有效解决农产品在贮存阶段的质量安全问题。


方式三:建立信息化产品追溯平台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建立,实施“从产品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系统,落实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采用售前备案的方式,详细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相关信息,如生产日期、批次号、原料来源等。在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问题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对食品进行溯源跟踪、形成数据可视化,对食品的原料、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全程追溯,实现对食品的实时管理和精细化控制,对生鲜农产品实施“批次+标签”管理,确保运输条件符合产品特性将农产品运送至消费者,通过质量追溯体系,企业可以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置,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方式四: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直播间运营者及直播营销人员要在直播中明确告知消费者售后服务的内容和标准,清晰规定哪些情况下可以退换货,包括农产品因质量问题、运输损坏、描述不符等原因的退换货流程。让消费者在购买前清楚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保障。例如,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无理由退换货,提供免费退货寄回服务等。要建立专门的售后服务团队,严格遵守网络购物七日无理由退货、产品“三包”等规定,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退货、换货等售后服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END


在直播电商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下篇文章中将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进一步解读“虚假宣传”的法律风险及防范策略,并深入探讨食品带货领域的安全法则,助力平台与从业者规避法律隐患,构建诚信、安全的直播生态。


作者:沈大力、宋瑶瑶、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