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瀚有不少阅读爱好者,于是就有了读书社、读书会……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静心阅读,既能提升自己,又不失为一种释放压力的途径。又到一年世界读书日,今天,小编先为大家送上读书社的最新书单。
盖伊·特立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没有关联,整本书读起来相对轻松,尤其是书的大部分章节采用一种被称作是“新新闻”、“新闻小说”或“准新闻”的文学体裁,允许作者像大多数作家一样把自己融入到文章当中,在对各种人物进行观察时既能全面跟踪人物,又能使自己不对人物产生影响,努力把握整个场面、人物、对话、情绪、冲突、紧张关系、戏剧性场面。
《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多写纽约城里不为人所注意的人、事,但正是这些人、事构筑了纽约的另一面。《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他们把所有的地方都连接起来,而自己的生活却永远是那样支离破碎。《走向深处》则是由11篇涵盖美国社会生活主要方面的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
或许对于作者而言,有价值的新闻不在于采访对象是普通民众还是知名人物,而在于人物或事件背后的冰山故事,这才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山海)
翁贝尔托•埃科《玫瑰的名字》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如果想看跌宕缜密的情节,它可以是一本精彩的推理小说;如果想看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与现代思想的萌芽,它也可以是一本翔实的历史小说;如果想看独到深邃的哲理分析,它又可以是一本高深又通俗的哲学读本。正因为这本书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在任何状态或阶段去阅读它都能发现乐趣,我们知道的越多,从中发现乐趣也越多,每一次的重读如同发掘作者隐藏的宝藏,比如我书上空白处密集的小笔记们就是最好的见证(是自己的书才敢写,图书馆老师们不要害怕)。(@居家小白)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本书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多年的成果,有着其独到的见解。在绪论中以“琦善卖国”作为切入点,逐一驳斥了琦善的四项罪名——主张弛禁、打击林则徐、主持中英谈判期间不事战守,拒绝援助关天培,私自割让香港岛。既然四项罪名都不成立,作者进一步引出琦善被指责卖国的根由是其不主张用武力对抗,而企图用妥协的方式解决中英冲突。而根据传统的“忠奸理论”,只要和“蛮夷”妥协,就一定是“奸臣”,也是奸臣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
作者继而提出问题:鸦片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当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当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卖国?当时的中国的正确之途,究竟是彻底的改线更张,还是只需重用林则徐等力主抵抗的官僚?结合当下中美对抗,妥协的声音同样很容易被爱国浪潮所淹没,以史为鉴,值得一读。(@12点前要睡觉)
房龙《宽容》
我读的是朋友送的三联书店1985年的旧版书,是迮卫、靳翠微两位译者根据美国利夫莱特出版公司一九四〇年版翻译的。原本淡黄底的封面在时间的推移中竟然还保有曾经的鲜活。但这本书现在只能从旧书店里淘得,书友们可以选择要看这一版本还是后出的版本。
房龙,一位从十岁起就对史学有着沉溺般兴趣的荷兰裔美国作家,他用生动的、故事性的手法书就了西方人类从无知蒙昧到思想萌芽、固化、镇压、反抗、斗争、乃至向往的历史进程,着重借宗教(基督教)阐释了政治、社会心理等层面的内在逻辑。呼吁人应保有自由及宽容之心,即便作为“群居动物”、作为因同路结成的排他性集团,亦不应囿于自身的恐惧、偏见、甚至所谓理想而排斥、碾压异于己的人事物。
但社会的进程总不如设想得那般好。读罢,也许才意识到一个个故事背后,不宽容的思想史一直在延续……(@张晓婧)
许倬云《说中国》|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最近重读了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和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说中国》侧重从“大历史”视角讲述“中国”、“华夏”的历史意义,以及这个复杂的文化共同体的演变过程,并试图回答国人经常问的“我们究竟是谁”这一宏大的问题。我个人更向往书中提及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氛围,虽然战乱不断,但古人从未放弃对思想、精神的追求,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形成国人最基本的人本思想。而这种人本思想也是与《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联结之处,在本书中辜先生强调中国人最重要的精神是温良,温良的特点之一是对他人有同情之心,有体谅照顾之意。
疫情期间,我对此感受更深,在社区、在邻里,很多温良的人,都在释放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他们积极做出行动,主动帮助他人,主动承担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种温良的力量让我们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欧石楠)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与理解。“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不能出门的日子里,不如一起享受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