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的脱口秀上有同事说:“卫律师最喜欢的书有三本,《思考,快与慢》、《金字塔原理》、以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果再要从这三本书中选出一本在星瀚被推荐频次最高、产生影响最大的书,那非史蒂芬·柯维撰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莫属。
自星瀚成立起,每一次的新人入职培训上,都会提及这本书;星瀚的使命是“高效负责的伙伴”,何谓“高效负责”,引用的内容出自这本书……近期,“小星读书会”的伙伴们重新精读了这本经典之作。此书为何经典,七个习惯给大家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影响,我们与大家共同分享。
习惯一:积极主动@元昊
积极主动作为第一个习惯,是个人能够养成并充分运用其他六个习惯的基础与前提。
作者提出了“关注圈”与“影响圈”的概念,用来大致判断一个人是倾向于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关注圈”指的是个人关注、了解的事物或信息,关注圈外则是人们不愿意了解、不感兴趣的部分;关注圈内,那些可以被个人所完全掌握或部分控制的事物则被归入“影响圈”。根据作者的观点,积极主动的人会更加关注“影响圈”内的事物,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消极被动的人会更加关注“影响圈”外的事物,将责任归咎于外因,逐步丧失对于一些原本可能拥有影响力的事物的控制力,导致“影响圈”缩小。
积极主动也绝非是“意志决定论”或“精神万能论”,作者也承认有很多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请别忘记,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永远掌握在我们手中。
习惯二:以终为始@凤翔
假如你身处自己的葬礼,会希望人们对你及你的生活有怎样的评价?这就是习惯二“以终为始”探索的问题。
以终为始要求我们认清自己生活的方向。作者认为“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第二次创造。我们往往会忽视第一次创造,使自己受制于他人、环境等外部条件。
以终为始要求我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撰写自己的“个人使命宣言”,让其成为自己生活的“宪法”并付诸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真正的理想与最珍贵的人生目标。疫情期间,似乎生活节奏都慢了下来,倒很适合想想习惯二、思考下自己的“使命宣言”。那么,你的“人生使命宣言”是什么呢?
习惯三:要事第一@苏宇吉
“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往往充斥了各种细小、繁琐的小事,在忙忙碌碌了一天之后,筋疲力尽地躺在床上,我们有时却有一种空虚感,明明处理了好多紧急的事项,但又似乎没有做什么,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因此,习惯三“要事第一”告诉我们,别让琐事牵着鼻子走。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从“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归类到四个象限中,日常处理的工作和生活琐事往往是“重要+紧急”或者“紧急+不重要”的,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可能是我们生活能够发生转折、发生质变的契机,但却因为不够紧急而被大多数人所忽视或遗忘。作者告诉我们要勇于说不,花一些时间给自己做做安排和规划,思考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全成熟的“个人宣言”,但我已经将制定个人宣言并践行作为“重要不紧急”的一项内容列到了自己的时间规划表之中。
习惯四:双赢思维@李菁
从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开始,作者讨论的范围从个人领域扩展到了公共领域,强调要以“双赢品德”作为基础,建立起“双赢关系”,通过“双赢过程”来实现我们的“双赢协议”、培育“双赢体系”。这让我联想到了之前的一段经历。入职星瀚前,我在移民行业工作,接触的大多为境外律师。可能是文化差异,也可能是工作习惯的不同,经常会碰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有一次,我们的客户在欧洲某国购买了房产并完成装修,打算在当年暑假移居过去。而在客户出发前,我收到了当地律师的通知,告知客户的房产被流浪汉侵占了。该国的法律规定,房东不可以直接驱赶流浪汉,必须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根据法院排期,全周期可能需要1-2年。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宛如晴天霹雳,很难想象客户的反应。为了推进事情的解决,我请当地律师报警,但被告知需要客户先支付100欧元,他们才能帮忙报警。在我看来,这是突发并紧急的事件,如果先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给客户带去消息的同时至少能够安抚客户,应该考虑先报警、再收费。但经过我的一再沟通,当地律师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必须先收费再工作。于是,我只能将相关情况悉数告诉客户,客户有诸多不理解,但还是无奈地先支付了100欧元。最后,在我们的积极协调和当地律师的努力之下,客户拿回房产并如期前往欧洲。
客户在出发之前,给我写了一封非常长的邮件,对我们表示感谢,虽然过程并不顺利,但仍然认可我们能够积极提供服务和帮助。事情虽然圆满解决,但过程如果能多些人性化就更完美了。移民不管对于个人还是整个家庭而言,都将会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或是人生轨迹,所以站在他们立场考虑问题不仅是服务也是工作职责。如今步入法律行业,我觉得,法律人的工作中也应该充满双赢思维。
习惯五:知彼解己@杜顼瑶
我对知彼解己的理解是:先真正理解别人,再让别人真正理解自己,才能做到真正的心灵沟通。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经常会说“你不理解我”或者说“你根本不理解我的想法”。而作者在七个习惯中说,在沟通中应把理解别人放在首位,在开启一段沟通之前,先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切实做到移情倾听。
读了此段,我自己也颇有感触,在与家人朋友聊天时,我们经常是为了能做出回应而倾听,为了“不冷场”而随便把一个话头接过来,用自己的价值观、自己有限的经验或者认知做出回应。在这样的聊天中,我们依旧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未真正理解别人所展现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等情绪,也并未真正体谅和理解他人的心境,这种沟通方式也是作者所说的“自传式回应”,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机械式回应。
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学习和修炼的不是让别人如何理解自己,而是如何更好的理解别人,聆听他人心底真正的声音,切实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
习惯六:统合综效@沁芳
作者在书中说,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只有同时按照本书前五个习惯来做才能达到统合综效的最高境界,比如说要有余额充足的情感账户、双赢模式、先理解别人。不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都是如此,发现和利用别人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认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让我想到我们律所有一间会议室叫做“第三选择”,想要找到第三选择,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就是要抛开自我意识,承认需要大家的共同智慧才能形成最佳方案。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定义问题或机会;2)试着理解别人的想法;3)试着通过分享获得他人理解;4)创造新的机遇和想法;5)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所以如果有人开会的时候说出了让你震惊的离题之言,你要大声说:“不错,你的角度与众不同!”
习惯七:不断更新@宋佳
千万不要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一书名劝退,这本书的体系严谨、内容生动,是一本常读常新,会令人感到颇有收获的图书。作者介绍的前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关注的是个人领域的成功,而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关注的是公众领域的成功。习惯之间互有关联、层层递进,而习惯七——不断更新,就是强调对每一个习惯的持续深化、刻意练习,螺旋上升、逐步迭代,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在习惯七里重点分享了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等四个层面的不断更新,在如今的封控背景下,这些方面的更新显得格外应景。
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计划和目标,在居家办公时依然分出工作时段、休息时段;每天完成一定时间和一定强度的居家锻炼,当然,是在不扰邻的前提下;此外,留出时间专门输入有价值的精神养分,也可以通过写作、与人交流、对外分享等方式完成输出,同时也倒逼输入;我们还可以力所能及地在我们的影响圈中发挥力量,比如和自己的亲人、朋友构建更为紧密的关系,跟过去并不相熟的邻里成为互助友爱的伙伴……
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启发;时间用在哪里,收获就一定会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