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2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沪成功举办。其中,“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展区是参会者的重点围观对象: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擂台赛、会烹饪煲仔饭的智能手、能做高考题的机械臂……具身智能,其实指的是“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它能够运用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执行复杂的现实世界任务,同时主动学习进化。
8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消息,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已于7月28日WAIC举行期间向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印发了《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这一方案也在人工智能产业中激起热议。
01二十四条速览
方案从“模型创新驱动、打造公共平台、应用示范标杆、群链协同发展、塑造一流生态”五个点出发:
一、模型驱创新动:方案提出,要构建具身智能全链条技术自主创新体系,重点支持感知决策、运动控制、具身语料、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本部分明确了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聚焦于构建从感知、决策、运动控制到语料和操作系统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是实现具身智能系统化、自主化、智能化的基础。
二、打造公共平台:方案提出,整合全市资源,建设算力、实训场、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平台,夯实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底座,成为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保障。
三、应用示范标杆:方案提出,要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领域为牵引,开展场景征集与任务揭榜。通过具体应用场景的示范,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实际生产与服务中的落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
四、群链协同发展:方案提出,要加强全市统筹布局,发挥群链集聚效应,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链协同与集群化发展,提升具身智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制造、服务输出的全链条发展。
五、塑造一流生态:方案提出,聚焦开源创新、标准研制、安全伦理、人才引育和开放合作,完善产业配套与创新发展生态。通过构建开放、协同、安全、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推动具身智能产业的长期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与影响力。
同时,也针对不同规模和业务形态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02“模力聚申”愿景背后,法律风险要注意
自2015年起,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已高度重视具身智能产业,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发展:美国推行“国家机器人计划2.0”,日本出台“机器人战略”,欧盟实施“欧洲地平线计划”,均大力支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中国也于2023年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将具身智能列为重点未来产业。由此,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共识。
具身智能产品,作为搭载了强大“大脑”(大模型)的“身体”(机器人),其风险不再局限于传统硬件的物理故障,更多源于其智能核心的复杂性、自主性和不可预测性。然而,目前的监管要求散见于数据安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多个法律部门,司法实践中更是缺乏可供参考的权威判例。我们基于星瀚拥抱法律科技、使AI嵌入工作流的律所实践,结合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数据合规、产品合规、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体系建设等法律服务的经验,为大家提供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供参考:
筑牢防线,维护数据安全:具身智能是“数据巨兽”,其感知、决策和行动大量依赖于对环境数据的持续采集和处理。这使其天然地处在数据合规监管的风口浪尖。部署在家庭的陪护机器人、在商场巡逻的服务机器人,无时无刻不在采集包含人脸、声纹、家庭环境布局等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其行为必须严格遵守以《个人信息保护法》(PIPL)等法律法规要求的“以显著方式(如清晰语言、易读排版)向个人告知”“合法、正当、必要与诚信”等原则。若企业使用海外开发的开源或闭源大模型进行训练或推理,或将产品销售至海外市场,几乎不可避免地涉及数据跨境传输,也要根据《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规定,遵循严格的合规路径。
源头治理,降低误判可能:如果训练数据中包含了现实世界既有的偏见,那么具身智能体在提供服务或做出判断时,就可能复制甚至放大这些偏见。因此,具身智能企业在采用相关数据供应商时,要严格审核数据供应商资质,要求提供版权证明及数据采集合法性声明;业务上,针对数据训练、产品场景研发等工作,也要形成相关的伦理道德审查部门。但是,大模型在输出端还存在“幻觉”(Hallucination)问题,当这种“幻觉”通过具身智能映射到物理世界,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机器人可能会执行一个基于错误信息的危险行为。这一点,就需要企业在技术端多加发挥了。
精细设计,严控合同条款:目前的具身智能产品既有面向企业、嵌入工业流水线的,也有面向大众,以“情感陪伴”“演艺表演”“医疗陪护”等类型为主的产品;具身智能技术本身也涉及算法、模型、软件系统和硬件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建议与不同合作方之间形成的协议、合同要分类进行设计,比如:用户协议中要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明确告知用户产品的能力边界、预期用途、潜在风险以及用户的责任。特别是在数据授权部分,要分场景、分权限,避免“一揽子授权”;在与大模型提供方、数据供应商、硬件制造商的合同中,设计明确的“责任分配条款”和“保证与赔偿条款”,清晰界定各方在数据质量、算法缺陷、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责任边界和风险分担机制。
拥抱监管,参与标准制定:鉴于目前具身智能的相关法律还未形成严密的体系,建议企业也要密切关注工信部、网信办等监管机构的立法动态,并通过行业协会等渠道,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草拟和意见征求过程。将自身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最佳合规实践,贡献为行业标准,有助于建立一个对自身发展有利且稳定的监管环境。
在《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政策背景下,具身智能产业迎来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机遇。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在科技法律交叉领域的创新实践和综合服务能力,可为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聚焦核心技术保护,通过专利布局与商业秘密体系构建保障算法及硬件创新成果;支持资本运作,协助设计股权架构、融资协议及政策补贴申报;强化数据合规治理,解决多模态数据训练合规及算法伦理审查问题;提供专项争议解决方案,应对技术侵权与商业秘密纠纷;整合政策资源,精准匹配研发补贴及场景开放政策,助力企业生态协同发展。希望以“热爱法律的技术派”为价值观的我们,能以“商业+法律”的综合方案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商业化落地,赋能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建设。
关于数智星瀚
星瀚定位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律所,坚信技术是驱动法律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星瀚创立至今,在信息化、数字化层面持续投入,鼓励全体星瀚人拥抱数智化发展,全面赋能大家坚持做热爱法律的技术派。星瀚通过AI赋能知识管理、人才培养,将AI纳入工作流,从而提升法律服务的效率与品质;不仅如此,星瀚还结合AI技术,在法律科技文化传播、AI应用能力培训、企业数字法务部建设、企业运作与业务模式改造、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