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6月26日民航局紧急发布新规定“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及被召回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据悉,近期机上充电宝安全事件频发,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多发,而多个头部品牌充电宝厂家因电芯存在安全风险对多批次产品实施召回。本文将从 3C 认证切入,解析无标充电宝的飞行风险,探究新规之下相关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什么是“3C”标识
3C 认证,即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而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对于充电宝这类便携式电子设备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3C 认证主要针对其安全性能、电磁兼容性等方面进行严格检测。只有通过认证的产品,才能获得 3C 标识,这相当于产品进入市场的 "安全通行证"。
它的认证标准涵盖了电池的过充保护、过放保护、短路保护等关键安全性能。例如,在过充保护测试中,合格的充电宝应能在电池充满后自动切断充电电路,避免因过度充电导致电池发热、膨胀甚至爆炸。
飞机为何严格要求 3C 标识?
飞机环境的特殊性
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的气压、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与地面有很大差异。气压的变化可能会对充电宝的电池结构产生影响,劣质的电池可能会出现鼓包、漏液等情况。同时,飞机上的电子设备众多,电磁环境复杂,无 3C 认证的充电宝可能因电磁兼容性不达标,对飞机的通信、导航等系统造成干扰,影响飞行安全。
锂电池的安全风险
充电宝的核心部件是锂电池,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果锂电池本身质量不过关,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挤压、碰撞、过充等不当操作,容易引发热失控,导致起火、爆炸。飞机上空间狭小,人员密集,一旦发生充电宝起火爆炸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航空安全规定的要求
因此,为了保障航空安全,我国民航局明确规定,旅客随身携带的充电宝必须具有 3C 认证,且额定能量不得超过 100Wh(瓦特小时),超过 100Wh 但不超过 160Wh 的,需经航空公司批准后才能携带,严禁携带额定能量超过 160Wh 的充电宝。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从源头上排除不合格的充电宝,降低航空安全风险。
监管之下,充电宝暴雷事件依旧频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查移动电源质量国家监督情况时发现,在抽查的149批次移动电源中发现有65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占比达43.6%。2024年全年,境内航班共发生37起移动电源自燃事件,其中超过81%涉及未取得3C认证的产品。而2025年上半年,此类事故又新增15起。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仅3月后就累计发生3起充电宝自燃事件
据相关资料显示,“电芯”和“原材料”等质量问题是召回主因,且因为无序竞争和行业洗牌,充电宝安全问题已从行业内部溢出至公共领域。
行业低价竞争
打开电商平台,搜索“充电宝”为关键词,页面展现的价格由20元~400元不等。为了在拼多多、抖音等平台争夺流量,部分企业在扣除电路板、外壳、封装、研发、营销、物流、渠道费用之外,只能在电芯上节省价格。这种生态下,很多非正规企业会去转向二手回收电芯或劣质电芯,制造完成后,也不会做针刺、过充等 3C 认证测试,提高了充电宝事故发生的风险。而这些低价充电宝通常流向了夜市、抽奖商家、农村小商超、针对下沉市场的直播电商平台。
技术层面限制
在技术层面,电芯热失控问题短期内难以完全控制,组装厂需进行50-400次循环测试才能发现风险,远超常规5-10次测试,这就迫使电芯厂加强对材料商的管控,例如正负极材料和隔膜使用的材料。
另外,高温环境测试是众多中小企业的技术短板。根据3C认证要求充电宝产品必须在 60℃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4小时 且不发生鼓包等失效现象。然而,许多小型制造企业的老化测试箱存在显著缺陷,温度控制精度误差超过±5℃,导致其根本无法满足测试所需的精度要求,更无法真实模拟认证所需的高温工况,致使测试结果可靠性存疑。
成本认知偏差
在技术认知层面,充电宝面临着比手机电池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同时支持快速充电和快速放电(而手机电池仅需实现快充和慢放即可)。这种“快充+快放”的高强度工作模式,对电芯的性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然而,当前行业对此普遍认识不足。受限于手机电池的价格体系(通常为几元至十元每安时),充电宝电池的价格被压缩至其1/4到1/5(约2元/安时)。因此,要在满足高强度技术需求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是充电宝产品做好做精的核心难点。 正是基于这种认知偏差,市场长期低估了充电宝的技术门槛,将其简单归类为“低技术产品”。直接导致厂商普遍采用低价材料、降低品控标准,最终埋下安全隐患。
充电宝相关法律风险
假冒3C标识
根据《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2024 年 8 月 1 日后无 3C 认证的充电宝禁止流通。但市场上仍存在大量 “阴阳产品”—— 送检样品合格、量产偷换劣质电芯,甚至出现伪造 3C 标识的黑色产业链。近期,网购平台出现了销售3C标识贴纸的卖家,还有印刷厂表示能接单防伪标签印刷。
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公开资料,3C标识属于国家专有的证明性标记,由获得授权的认证机构负责统一印刷制作和发放,普通商家、厂家没有销售、生产资质。购买3C标识,需要3C认证证书持有人向3C标识发放管理中心提出申请,经核准后方可购买。因此,没有获得授权、制售3C标识的行为涉嫌违法。
对于销售者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八条、第五十三条规定,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对于购买者而言,如果自行购买了假3C标识并贴到充电宝上,贴有假3C标识的充电宝存在安全隐患引发事故,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充电宝所有者还需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安全问题
商家售卖具有质量隐患的充电宝,将会构成违法销售,若存在欺诈行为,需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进行赔偿,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召回”责任归属
若充电宝属于召回批次,厂商应承担缺陷产品责任;若商家销售时未告知无3C认证,商家也有责任。但若充电宝非召回批次且商家无欺诈行为,消费者未及时关注政策变化,消费者也需承担部分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九条: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
充电宝企业出路何在?
以技术创新筑牢安全根基
充电宝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技术门槛显著提升,快充、高能量密度等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合规产品价格体系将回归合理区间。在这种趋势下,企业必须将安全与技术创新置于首位,严格遵循3C认证及GB 31241等安全标准,投入资源建立严格测试体系,有效识别和防范电芯热失控风险。鉴于当前能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快充和轻薄要求的优质锂电池供应商稀缺,严选并深度绑定可靠电芯供应商是保障性能与安全的关键。同时,相关企业应积极拥抱技术前沿,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并探索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日常充放电进行安全预警和能效优化,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保证产品安全性。
构建韧性供应链体系
6月26日,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发布《电池行业反恶意竞争倡议书》,指出“价格战”绝非电池行业发展出路,“以价换量”不能创造行业未来,倡导行业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底线,加强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以优质技术、产品、质量争取市场地位。
企业需构建强大的供应链韧性以保障品质与合规。这意味着必须向上穿透供应链管理,协同电芯厂对正负极材料、隔膜等核心材料供应商的管控,确保材料一致性,解决中小厂商普遍存在的设备精度不足等痛点。同时,需向下严格整合生产制造标准,无论自产还是代工,都需确保关键工艺符合规范,并建立贯穿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追溯机制,实施严于国标的出厂检验,杜绝缺陷产品流入市场。
驱动行业生态升级
作为全球最大的充电宝生产消费国和便携储能设备的主导者,中国充电宝企业肩负着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任。企业应建立高效的回收网络,妥善解决废旧锂电芯的环保处置难题,并在产品设计之初融入可回收理念。同时,必须强化消费者信息透明与安全教育,在产品显著位置清晰标注安全使用规范与潜在风险。更重要的是,头部企业应凭借其国际市场覆盖能力,推动行业认知升级和标准建设,扭转“低价低质”的市场偏见,倡导对高安全标准的共识。积极响应国家监管升级的信号,将当前的行业危机转化为加速完善的契机。
END
在便携与续航之外,安全才是充电宝产品的制胜关键。技术创新与品质管控,构建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不仅是满足监管要求的必由之路,更是企业赢得消费者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促进产品升级,避免安全风险,充电宝行业的升级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