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章

菅娜娜丨在员工侵权的“隐秘角落”,律师如何守护企业机密?一场商业秘密保护的实战案例解析

2025-02-24
分享到

在当今商业环境中,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身的智力成果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以维持竞争优势并提升经济效益。然而,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往往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且一旦泄露,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将侵权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至关重要。

 

那么,当企业的商业秘密被员工擅自发送至私人网盘但尚未公开时,该行为是否侵犯了公司的商业秘密,公司是否可以采取维权行动?在维权过程中,又可能面临哪些挑战?本文将通过本所律师承办的一起商业秘密侵权案例,分享企业在商业秘密维权中的经验与策略。

 

案件概述


硬核公司是一家技术密集型企业,其研发的大数据技术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因此硬核公司决定以商业秘密保护核心技术,并与全体员工签订了保密协议。


某年2月,员工艾某入职核心研发部门,并多次参与部门内的培训。然而,五个月后,艾某提出了离职。公司通过调查发现,艾某在离职前将其研发过程中接触的全部文件私发给了自己的网盘。被公司发现后,艾某声称只是为了个人学习方便,才发送给了自己的网盘,并未发送给其他人。公司对艾某的网盘进行核查后,未发现艾某将文件发送至第三方。之后,艾某将网盘的内容进行了删除。


案件难点


本案法律关系及案情似乎并不复杂,但权利人想要实现维权目标,却面临诸多挑战。本案例解析中主要讨论如下三点:


1、如何向法院说明,艾某所外发内容系企业商业秘密?


与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不同,商业秘密没有明确的权属证明文件。因此,在商业秘密案件中,维权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证明涉案信息系本公司商业秘密。


2、对于员工外发至私人设备但未泄露的“持有”行为,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侵权?


即便能够证明外发内容可构成商业秘密,然而,对于艾某尚未对外披露、允许他人使用,甚至自己尚未使用的情况下,仅从表面上看很难认定存在实际损害。此时,这种司法实践中较为少见的擅自“持有”行为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侵权?如果构成,应属于法律规定的哪一种侵权类型?


3、如何避免在诉讼过程中“二次泄密”,降低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


在诉讼中,公司需要向法院和被告提交大量证据以证明员工擅自外发的文件属于商业秘密。艾某之前已将网盘内容进行删除,涉密文件无法再次获取,但在证据交换环节,艾某可能会重新接触到涉密文件,从而引发二次泄密的风险。


律师工作


在硬核公司发现员工异常行为当天,公司立即联系了本所律师。律师团队迅速响应,协助公司开展调查。凭借丰富的经验、专业的建议和迅速的反馈,律师赢得了硬核公司的信任,并代理此案。以下是律师在本案中的简要工作流程:


1、启动工作:分析需求并制定行动方案


商业秘密案件中,维权方可能有不同的目标,例如获取赔偿、让侵权人受到处罚,或通过案例警示员工增强保密意识。律师综合公司需求及案件情况后,建议公司选择民事诉讼途径,同时,由于涉案文件涉及公司核心机密,客户高度重视诉讼过程中的保密性,律师须时刻注意,避免因维权行动导致进一步的损害。


2、诉前准备:驻场收集证据材料,全面检索法理依据,夯实证据材料及法律论述


因公司保密需要,律师需要外地出差前往公司所在地,在局域网环境下浏览涉密文件,且不能将涉密信息带离公司。因此,律师只能在驻场过程中浏览文件,收集证据材料,并按照商业秘密类型、技术领域等细项对文件进行分类、梳理、说明,形成秘点表提交法院。


本案案情较为罕见,律师可参考的案例有限。不过,本所律师常年深耕商业秘密保护领域,具有深厚经验,且黄璞虑律师曾受邀参加商业秘密司法研讨会,就“持有型”商业秘密侵权案件进行了讨论,并在研讨会上收获了来自各界的法律观点,进一步夯实了我们的法律论述。


3、技术交锋:深度剖析技术原理,击破对方抗辩的“涉案信息已公知”防线


本案涉及大量技术秘密,因此,不仅要求律师具有扎实的法律功底,还要求律师对相关技术原理有充分的理解。只有这样,律师才能向法院清晰地说明涉案信息为何构成商业秘密,或者有力地反驳对方的观点。在诉讼中,被告方提交了大量学术文献,试图证明涉案技术已为公众所知,由此不构成商业秘密。然而,本所律师在庭前准备阶段,通过与公司技术人员的多次深入沟通,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原理。因此在庭审中,本所律师能够明确指出被告材料与涉案技术的差异,并逐一驳斥对方的主张。最终,法院认定涉案文件属于商业秘密。


4、程序对战:充分利用诉讼程序,避免涉密信息在诉讼过程中二次泄密


在常见的诉讼过程中,双方需交换证据进行质证。为了避免对方取得、控制含有涉密文件的证据,本所律师多次向法院说明本案极有可能发生二次泄密,而一旦发生二次泄密,则会对公司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故申请仅能当庭向代理人展示涉密文件,禁止其摘抄或带离。经过与法院多次沟通,最终法院同意了该请求,但考虑到被告方的比对需求,最终允许被告方在原告代理人监督下摘抄内容,且需经原告方复核确认无涉密信息后,方可带离法庭。双方在证据展示环节进行了多次庭审,最终成功避免“二次泄密”风险。


案件结果及意义


本案历经三年,凭借原告方律师的不懈努力,法院最终认定被告行为构成商业秘密侵权,并判决其赔偿原告损失。这一判决不仅成为硬核企业管理员工的典型案例,提升了员工的保密意识,也实现了客户的核心诉求。


本案在商业秘密侵权领域具有深远的法律价值。与常见的外发型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不同,本案构建了一类新的典型复杂案型,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为商业秘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亦具有重大的学理意义及法律技术意义。


另外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律师发现企业现有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存在漏洞,协助企业查漏补缺,完善了其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实现了诉讼与公司非诉建设的良性反哺。事实上,事后维权成本有可能高于事前保护的支出成本,且一旦发生损害,企业可能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建立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对企业亦至关重要。本所律师不仅有丰富的商业秘密诉讼经验,还曾为多家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企业提供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建设服务,帮助企业从源头上防范侵权风险,构建坚固的法律防线。


作者:菅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