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章

又触碰“暗礁”了?法律人,你真的会写提示词吗?

2025-07-24
分享到

引言:大家好,我是星瀚市场部的陈轩,也是律所黑科技社的一员。在日常工作中,我常借助AI提升效率,虽然踩过一些坑,但也积累了不少心得。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分享了如何利用AI赋能文章选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与大家探讨如何写好提示词。PS. 文末有小彩蛋。


今年年初,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遇事不决找AI”成为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也有不少网友笑称自己手下有三员大将:Deepseek、豆包、Kimi。大模型基于无数次的训练和学习,可以帮助使用者在短时间内找到出相对准确的答案。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人抱怨“AI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这不是我要的回答。”也有不少用户因为AI“太不听话”,放弃使用。


现如今,互联网上有很多prompt框架、提示词生成器、指令大全,但是我们往往点赞收藏后就很少打开,也会因为挑选合适的提示词模型而浪费时间。但其实只要输入了核心信息,现在的大模型完全可以接受用户用自然语言与之对话,不需要标准化的提示词,也可以得到想要的内容。


本文将从律师角度,借文本翻译、诉讼案件可视化、行业调研等常见的工作场景,分析写好提示词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场景一:文本翻译

在申报国际榜单,或进行涉外业务介绍时,需要将业务翻译成英语。但是如何将专有名词、相对方等要素进行统一,成为了很多律师头疼的问题。在提示词中明确特定词语的翻译,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升效率。


具体而言,可以将英语提示词输入GPT等海外大模型,将专有名词的固定翻译提前告诉AI,以统一行文格式。比如明确让AI将“我方”“星瀚”“星瀚律师”等关键词替换成“RICC&CO.”,将客户名称XXX替换成“the client”。


提示词参考:


Translate this paragraph into English, be native, professional, fluent and coherent. Replace ‘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 with ‘RICC&CO.’ and substitute ‘香港企业Hyper Jump Limited’ with ‘the client’.


待翻译的原文: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代表香港企业Hyper Jump Limited收购台湾品展设计发行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所持有的JumpFromPaper®在全球范围内的商标权、作品著作权及专利权以及相关资产。

02.jpg图1. AI翻译示例



场景二:诉讼可视化

房产与建设工程领域常面临法律文书的高度复杂性挑战。此类项目周期长、参与主体众多(如开发商、总包商、分包商、供应商、设计方、监理方等),法律关系交织。在争议发生时,梳理庞杂的合同关系、交易链条及各方的权利义务归属,进而准确厘清责任、还原事实,成为法律实务中的核心难点。


下面我们以一个虚拟案例进行分析。一般常见的法律关系可视化需求,需要确认以下信息:


明确核心诉求:你希望图表重点揭示什么?(责任链条?关键延误原因?付款违约节点?)


提供清晰、无歧义的信息:特别是主体名称、日期、关系描述。


分块提供信息:按“核心信息”“主体清单与关系”“时间线事件”“辅助材料摘要”几大块提供,非常有助于AI快速理解。


利用辅助材料:提供关键合同条款、函件核心内容能极大提升图表准确性和说服力。


提示词参考

根据以下信息,为“XX商业广场工程款及工期索赔纠纷案”(原告:A开发商;被告:B总包公司)生成诉讼可视化图表:1张人物关系图和1张时间线图。


核心争议焦点:A开发商指控B总包工期严重延误、存在质量缺陷,拒绝支付剩余工程款2000万元;B总包反诉A开发商拖欠进度款、频繁设计变更导致工期延误,索赔窝工损失及变更费用1500万元。


法律关系和争议关系的主体:


业主/开发商

总承包商

分包商(分包层级:一级分包、二级分包)

供应商(材料、设备)

设计单位(建筑师、工程师)


主体间关系(How & What):


具体的合同关系、付款关系


项目关键事件节点(What & When):


开工令/实际开工日

计划竣工日

实际竣工日/各阶段验收日

正式投入使用日

竣工验收备案日

主要工程节点完成日(如:地基完成、结构封顶)

重大设计变更指令发出及确认日期

重要材料/设备进场、验收(或拒收)日期


其他辅助材料:


关键合同:特别是总包合同、涉案的分包/建材供应合同(钢管、脚手架等)、设计合同的核心条款。

工程日志/监理日志:记录日常事件的日志,能提供细节佐证时间点。

付款记录:显示支付时间点和金额的凭证或汇总表。




场景三:行业调研


法律行业需要持续学习。为更好地服务客户,律师必须深入了解各行各业。利用AI进行行业调研和学习已成为一种高效途径。那么,如何设计提示词,才能让AI输出结构化的行业洞察,帮助我们清晰、准确地把握行业核心?不妨直接询问AI,它需要怎样的输入才能给出最佳答案。


提示词参考

我需要一份关于“低空经济”的行业调研报告,重点覆盖以下方向:


定义与范畴、全球和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政策与法规环境、主要应用场景、产业链分析(上游、中游、下游)、竞争格局、未来趋势与挑战。


还可以增加个性化需求,例如:


数据支撑:报告需要数据支撑,包括市场规模、增长率等,优先引用权威机构数据。


典型案例:附上头部企业的案例(如大疆、Joby Aviation等)。


呈现形式:用图表形式呈现关键数据(如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预测图)。


时间范围:“重点关注2020年后的发展动态”或“预测未来5年趋势”。


特殊要求:“避免过多技术术语,用通俗语言解释”或“请输出成段表达,避免分点罗列”。


END


由此可见,与AI高效协作的关键,并非在于记忆繁复的提示词公式或依赖外部工具,而在于理解其“思考”逻辑并清晰表达核心需求。作为律师,我们更需掌握这种“说AI能懂的话”的能力。你在使用AI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欢迎在评论区一起探讨,解锁更智能、更流畅的法律工作体验。



彩蛋——AI观察


如果AI有职业,多半是个航海家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在使用AI辅助解答法律问题时,发现它总是喜欢使用灯塔、迷雾、暗礁等词语,例如:


识别合规“暗礁”,校准企业航向。

穿透合规迷障,“锚定”事实坐标。

让合规的“灯塔”穿透信息迷雾。

铺设合规的“压舱石”,确保企业行稳致远。


AI很喜欢借用比喻与堆砌词藻,这种感觉就像是很努力,但是又在假装努力。我们会发现,AI给我们输出的表达很“高级”、很有内容,但是仔细一看,却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流于表面。不过偶尔出现1-2个这样的语言技巧,不失为一种调节文章节奏的方式。


1.如果AI有性格,多半是讨好型(机器)人格


于是,我问了AI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每次让你写一些关于法律的宣传文案,你总喜欢用“暗礁”“迷雾”这类的词语?某个AI大模型回答说,它觉得法律是抽象、严谨的,需要具像化,因此有必要让答案可感受,有共鸣:


我又问了一个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每次让你写一些关于法律的宣传文案,你总喜欢用“可爱”“萌”这类的词语?


某个AI大模型回答说是为了让答案更“亲民”:


使用过大模型的都知道,AI并没有经常在法律场景下使用“可爱”“萌”这类的词语。这个问题显然是个悖论,但是AI很少反驳提示词中的表述,并且会尽量迎合。除非是编写大模型本身的程序性设置,比如腾讯元宝在高考期间暂停了拍照问答功能,因此AI拒绝了高考时间段内的对话请求。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在遵守互联网公序良俗的基础上,AI会尽可能迎合一切指令。因此用户需要保留对AI结果的批判性,不可全盘接受。


2.如果AI有特点,多半是个强迫症


AI最喜欢用的几个符号:破折号、编号、双引号。很多场景下,我们希望能减少此类符号,并且需要成段的文字表达。这时候,不妨告诉AI你不想要什么,明确需求。例如,当我们在写法律案例分析时,可以附加一句指令“给我成段的文字表达,字数在450-500之间,不要分点罗列。”

专业领域

相关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