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今年五月中旬,美团邀请歌手黄龄作为代言人,“外卖黄的更灵”一时间成为魔性标语;六月初,饿了么官宣演员蓝盈莹为代言人,并打出口号“蓝的一定赢”。京东紧随其后,联合演员惠英红合作宣发京东手机,并号称“红的会赢”。网友纷纷调侃“好朴实的商战”。
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大电商平台在这个夏天可谓是赚足了话题和流量,各显神通,抢占市场。电商巨头们激进营销的背后,争夺的真正战场——“即时零售”是什么?在他们为“分钟级送达”狂奔竞速的同时,哪些潜在的法律风险可能颠覆这场盛宴?
PART.01
何为即时零售?
即时零售(Instant Retail)是一种深度依托数字技术与本地化实体资源,以满足消费者即时性需求为核心的零售业态。其核心模式为: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如APP、小程序)下单后,系统依托大数据算法即时匹配距离最近的本地实体门店、前置仓或商超库存,由店内人员或专业分拣员完成商品打包,再通过高效的即时配送网络(通常为骑手)进行运送,力求在下单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
该模式显著区别于传统电商与线下购物,具备四大核心特征:
高效便捷:以“分钟级配送”满足消费者对生鲜、药品、应急用品等时效敏感商品的迫切需求,实现线上下单,30分钟万物到家。
本地化供给:商品并非来自遥远的中心仓,而是源自消费者周边3-5公里半径内的实体零售网点,这是保障极速履约的物理基础。
全品类覆盖:商品品类涵盖生鲜、餐饮、日用百货、数码、药品等几乎所有生活所需。
数字化驱动:其高效运转高度依赖数字化赋能,包括智能订单调度、路径优化算法、实时库存管理及庞大的骑手运力网络协同。
支撑即时零售运转的是一个精密协作的产业链条:
上游(供给与仓储):包括品牌供应商、本地实体零售商(超市、便利店、药店等)以及专门为即时零售优化的前置仓网络,构成商品来源与存储基础。
中游(平台与科技):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及技术服务商,负责流量汇聚、订单处理、系统调度与数据驱动运营。
下游(履约与触达):由骑手或平台自有运力构成的即时配送网络,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极速送达,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
图1. 即时零售产业链
PART.02
即时零售这片万亿蓝海,
为何让美团、饿了么、京东乃至拼多多都如此疯狂下注?它究竟有何魔力?
01抢占市场蛋糕的生存保卫战
根据商务部国际经济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2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约为5042.86亿元,2023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已达到6500亿元。预计2030年即时配送规模将达2万亿。
以美团、饿了么为首的本地生活平台,凭借在外卖领域积累的天然优势和用户习惯,顺势将服务场景从餐饮延伸至更广阔的品类,实现自然扩张。而传统电商巨头如京东、淘宝,则敏锐感知到市场格局的巨变,借助即时零售将平台升级为“大消费平台”,寻求更高阶的流量变现机会。
2025年4月15日,美团发布旗下即时零售平台“美团闪购”。自2018年启动战略筹备至2025年正式落地,美团看准了消费者对“即时消费”的新兴需求与“外卖”消费习惯的融合趋势,顺势将消费场景从餐饮延伸至更广阔的品类,实现自然扩张。从餐饮美食到日用百货,从酒水饮料到服饰美妆,从3C数码到大家电,品类不断扩张,也缓解了传统线下商家流量不足的困境。另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饿了么亦看准了这一波市场潜力。2025年4月末,饿了么联合阿里系好兄弟淘宝上线“淘宝闪购”,依托饿了么成熟的即时配送网络和淘宝的全品类商品池,辅以巨额补贴,迅速抢占市场,该平台日订单在6月中旬已突破6000万大关。京东作为传统电商平台的代表,凭借创始人刘强东的个人流量,加上对骑手的就业保障,赢得社会口碑,高调入局。拼多多上线“多多买菜”,入局即时零售垂类赛道。
除了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抢占即时零售市场更是为了维护品牌的“本地化”能力与线下消费入口。若无法在30分钟送达的即时战场上建立壁垒,传统电商的“跨城物流优势”将有可能被本地化服务解构。换言之,布局即时零售不仅是抢蛋糕,更是避免自身被排除在线下消费场景之外的生存卡位。
02下沉市场的越级
在传统零售体系中,区域供给不平衡长期制约着城市发展。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往往因商业基础设施薄弱、大型商超覆盖不足,陷入“商品种类少、价格高、更新慢”的困境。即时零售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使下沉市场跳过耗资巨大的实体零售建设阶段,直接通过数字化平台接入全国供应链网络。平台通过提升在县域的次日达覆盖率,将履约时效显著压缩。
传统零售时代受制于多级分销体系与地域壁垒的供给失衡,即时零售凭借“全国商品池+区域前置仓+本地即时配送”模式缓解了上述失衡。云南鲜花、阳澄湖大闸蟹等产地商品依托即时物流网络,以“48小时鲜达”模式销往全国,丰富了三四线城市的零售体系,促进当地商业发展。
03重新定义“人货场”
在“货”的选择上,即时零售平台已远超传统零食生鲜与刚需品范畴,几乎实现“万物皆可即时达”。数据显示,仅美团闪购在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一年间,就售出约28万台轮椅、64万副拐杖、170多万条裙子及2000万盒面膜,品类覆盖之广可见一斑。
在“场”的构建上, 即时零售精准切入碎片化、即时性的消费场景,备受青睐:
旅行场景:“到酒店叫个外卖就行”成为年轻人轻装出行的舒适选择,省去繁复行李准备;
社交场景:为异地好友制造节日惊喜,闪送不仅极速送达,更提供代写祝福等情感增值服务;
办公场景:工作中急需剪刀、订书机等办公用品,手机一键下单,瞬间解决;
应急场景:夏日突如其来的暴雨困住用餐者?手机下单不到半小时,外卖骑手便将雨伞递至手中。
随着即时零售深度渗透工作与生活的“人”的需求端,用户依赖性自然形成。这种“所想即所得”的服务模式,正从根本上重塑着传统零售的“人”“货”“场”逻辑。
PART.03
在为“分钟级送达”
狂奔竞速的同时,哪些潜在的法律风险可能颠覆这场盛宴?
首先,平台方需注意行业扩张与商业模式衍生的系统性风险。为了快速扩张本地运力网络,平台常采用加盟、代理等模式,但这极易因前期招商承诺无法兑现而引发纠纷。对代理商/加盟商的宣传材料、承诺(如系统功能、订单量、盈利预期)必须审慎、真实,避免夸大。否则,一旦被认定为虚假宣传或根本违约,可能导致批量解约和退款,严重冲击平台的现金流和网络稳定性。另一方面,市场份额的争夺白热化,可能诱使平台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从而招致法律制裁和索赔。此外,还可能存在终端管理失控、海量配送人员管理不善导致的服务质量问题和安全事件,或将侵蚀消费者信任和平台声誉。
END
这场玄学商战的背后是巨头对零售业终极形态的竞夺。即时零售正凭借分钟级响应,消弭地域限制,重构消费版图。然而加盟纠纷、运力失控、劳动力权益等潜在风险正时刻提醒我们:唯有在追求极致速度的同时筑牢合规根基、平衡效率与风险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这场关乎本地化服务能力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