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関連

《你好,李焕英》票房破30亿,为何主控方北京文化只赚6000万?丨星瀚文娱

2021-02-20
分享到

2月19日,北京文化发布公告称,其参与出品、制作、发行的《你好,李焕英》上映6日累计票房约为人民币27.25亿元(含服务费),该影片已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保底发行,保底票房收入为15亿元。截至2021年2月17日24时,北京文化来源于该影片票房的营业收入约为6000-6500万元。

看到这份公告,诸多疑团浮上心头。27.25亿元的票房数据从哪儿来?哪些人可以参与分配这27.25亿元?为何北京文化作为主控方仅能分到6000-6500万元?保底票房收入15亿元又是什么意思?本文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国国产电影票房的分账模式以及电影票房的保底发行。

一、电影票房数据从哪儿来?

所有通过院线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票房收入均应计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指定的“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https://gjdyzjb.cn/)。国内安装了该系统的电影院,其放映的每一部影片的实时票房数据都会即时汇总到该系统。专资办的主要职责是收缴、使用和管理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建立、完善和管理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系统。专资办的官方网站为“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https://zgdypw.cn/),该网的数据通常是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等各方分账的依据。

二、哪些主体可参与票房分账?

一般来说,参与“一部电影的诞生”的主体,均可参与票房分账,具体包括制片方(含投资方,投资方参与分配的通常是制片方到手收益的一定比例)、发行方、院线公司、电影院及中影/华夏。前述主体在电影诞生路上,均承担有不同的职责。

投资方,负责为电影提供投资款,根据投资额、投资款进入的阶段(筹备期、拍摄期、制作期等)、影片制作成本等与制片方协商其所享有的影片收益份额。通常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投资方且投资轮次有先后之分,先进入的投资方获取同等影片收益份额的单位成本更低,投资方获取电影投资份额后亦可进行转让。投资方有权参与分配的电影收益,一般以制片方实际到手收益的一定比例计算。

制片方,全权负责剧本统筹、前期筹备、演员聘用、组建摄制组、摄制资金成本核算、财务审核;执行拍摄生产、后期制作、申报立项等工作。制片方通常自行提供部分影片制作成本并自持部分影视投资份额。

发行方,一般负责影片的宣传、排档期、院线签约等。近些年,随着影视行业“无保底,不拿片”的热潮,发行方通常还会与制片方对赌保底发行,根据事先预判,按照保底票房额向制片方预付票房分成费用。

院线公司和电影院,院线公司旗下有很多直营或加盟的电影城(院),如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的万达影城就属于万达院线(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大地数字影城则属于大地院线(广东大地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院线公司将影片和宣传品发放到各个影院,负责电影的排片指导和影院的广告位销售等,电影院则负责实际播放电影。

三、电影票房怎么分?

我们购买电影票所掏的每一分钱,都构成了电影的票房。2021年春节档影片,也因动辄过百的高票价频频登上热搜。那么,我们贡献的电影票钱,都去哪儿了呢?下图为票房的基础分配模式:


WX20210504-114618@2x.png

1. 总票房的5%缴纳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3.3%缴纳特别营业税

根据《电影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一部电影票房总收入的5%由各电影院向省级电影资金办缴纳电影专项资金,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4:6的比例分别缴入中央和省级国库。疫情期间,为扶持电影产业发展,财政部、国家电影局亦发布有《关于暂免征收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的公告》,湖北省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他省市区免征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期间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每部影片的票房总额,另需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全称为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营业税)。

上述5%的电影专项资金和3.3%的特别营业税,合计8.3%,称为“不可分账票房”,剩下的91.7%是“可分账票房”,俗称“净票房”。净票房是电影行业上下游进行分账的基础,所有分账收入都是基于剩下的91.7%票房收入。

2. 发行方及制片方有权收取净票房的43%(含中影或华夏代理费1%-3%)

电影行业上游主要是制片方和发行方,两者共取得净票房的43%。由于合作方式不同,制片方和发行方各自取得分账比例也各不相同,取决于双方的合同约定。一般而言,发行方收取电影净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剩余部分在扣除需支付给中影或华夏的代理费后,均归属于制片方享有。

需特别说明的是,上游分账需注意中影或华夏的分账。它是指所有通过数字渠道发行放映的影片都会从上游分账中扣除代理费1%-3%,具体比例看合同约定。为什么中影数字和华夏能够收取这笔费用?关键在于每一部影片在电影院播放都需要一个“秘钥”。电影的发行方需要把影片做成母盘(即DCP),然后用母盘大批量复制出多个数字拷贝件,同时制作出秘钥。数字拷贝件一般邮寄/快递给各院线,再由院线分发到各自下属的影院,各影院收到数字拷贝件后,登录秘钥制作方指定的网站下载秘钥,影院放映机的服务器在特定档期内解密数字拷贝件,即可实现电影播放。

3. 院线公司及电影院有权收取净票房的57%

电影行业下游主要是院线公司和电影院,两者共取得净票房的57%。一般来说,电影院分账占比50%,院线公司分账占比7%。但由于各个院线公司之间竞争激烈,虽然合同约定大部分依然保持着50%:7%,但院线公司常常以宣传返点、影片返点等形式给电影院额外的分账。

综上,整体而言,在扣除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税费后,电影行业上游(制片方、发行方)与下游(院线公司、电影院)的分账比例为净票房的43%:57%。但实际上,发行方为了获取更多的排片比例、更高的电影票房,也会常常以返点的形式向下游让利。

四、无保底,不拿片

我们发现,近几年高票房的院线电影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叫做“保底票房”。如《战狼2》保底票房13亿元、《囧妈》保底票房24亿元,北京文化就《你好,李焕英》电影票房所发布的公告中亦提及了电影保底发行收入为人民币15亿元。那么,保底发行到底是什么?为何影视制作行业保底票房风靡?

1. 何为保底发行?

保底票发行,也称保底票房,指的是电影上映前,发行方为制片方担保影片的票房收益,由发行方预先垫付票房。这种情况下,不论电影的实际票房如何,制片方都会提前按照保底票房的一定比例拿到收益。但是,如果电影票房超出保底数字,则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保底发行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行方买断,如果票房达不到保底票房,对赌失败,发行方承担损失,制片方稳赚不赔;如果对赌成功,发行方将获得保底票房后的全部超额收益。另一种是在保底票房的基础上,高出的票房,制片方和发行方再按一定比例阶梯分账,票房越高,发行方分的越多,也就赚的越多。

2. 保底发行为何风靡?

以《你好,李焕英》为例,公告中披露的保底票房为15亿元。也就是说,当《你好,李焕英》总票房达到15亿元时,制片方分账约为5.36亿元(暂以制片方可收取净票房收益的39%计算,即15*(1-8.3%)*39%)。而北京文化公告中表述,其只能获得约6000-6500万元的营收,可见其所占的投资比例并不高,可能只有约11%-12%。如果保底方是传言中的儒意影业与猫眼娱乐,无论是何种保底发行方式,同时作为出品方和保底发行方的这两家公司都赚翻了,而包括北京文化、贾玲大碗娱乐在内的其它公司都“吃亏”了。

与普通发行相比,保底发行的两大特点使得制片方与发行方对保底发行趋之若鹜:(1)对于制片方来说,电影投资风险由保底发行方承担、电影开拍或上映前制片方已拿到钱,风险降低并提前收回制作成本,加快资金的运转。某种程度上,保底发行让创作者可以卸下负担,心无旁骛地拍好电影,这也是影片能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2)对于发行方来说,保底发行这一带有金融属性的产品,使得发行方通过承担前期风险的形式,取得了获取更多的后期发行收益可能性。

总结

由此可见,《你好,李焕英》电影票房虽已突破30亿元,但该数字并非可分账的净收入,主控方实得收入与票房收入相比,仍相去甚远。

影视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和长周期的特征,票房分账比例、模式的设计本身就是各参与主体不断博弈的过程。影视行业从业者应当本着谨慎和专业的态度,在进场之初,即充分考虑整体交易模式、自身风险偏好、主体立场及诉求,整体评估商业风险、博弈结果,尽可能通过现有交易结构及模式的确定性去解决未来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从而避免沦为他人转移商业风险的手段和工具。例如对于投资方而言,可以考虑引入完片保险制度避免电影项目烂尾、引入私募基金进行股权、债权和其他结构化融资;对于发行方而言,组合多家公司进行联合保底;对于制片方而言,给予适当主创奖励以深度绑定利益共同体。在必要时,也可寻求专业人士的介入,以保障自身权益。

作者:赵晓波